人民网北京7月7日电 (记者 杨牧)7日下午,中国记协举办“新闻茶座”。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邢厚媛做客,并以“加快推进国际产能合作”为题发表看法。邢厚媛指出,今年5月中国国务院发布《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》,受到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,但媒体报道存在一些误读,需要澄清。
邢厚媛认为,第一,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不是中国独创,而是国际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。历史上,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实现工业化后,人类历史第一波产业转移从英国转向欧洲大陆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实现工业化后,也发生过国内产能过剩、向东南亚转移产能的历史过程。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,正是通过对外开放打开国门,承接了国际产能对中国的转移,才有今日的经济发展成果。而且,按照目前政策,中国继续需要和欢迎符合中国产业发展要求的国际投资。
第二, 发展中国家需要和欢迎国际产能合作。当前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,推动产能合作可以让更多国家,特别是发展中国家、新兴经济体参与到全球跨国产业体系,有利于这些国家发挥各自优势,将各自生产要素投入全球化过程,带动经济增长,实现互利共赢、共同发展。
第三, 中国不仅与发展中国家开展产能合作,同时也与发达国家开展产能合作。比如,中国的海尔和联想集团在美欧有投资,吉利集团并购沃尔沃,等等。发达国家同样需要产能合作。可以发现,发达国家在华招商引资的促进机构非常多,证明其对来自中国的产能合作是欢迎的。
第四, 中国推进国际产能合作,不向国际市场输出落后产能,而是有国际需求的、有竞争优势的产能,例如李克强总理推广的高铁、电力等。中国不向其他国家输出污染、破坏当地环境,明确约束企业行为,要求其重视生态保护,守法经营,履行企业社会责任。中国不支持不负责任的商业行为,对于个别企业的这种行为,中国支持对方国家依法予以制裁。中国不是为了剥夺其他国家的发展机会,恰恰相反,会推动属地化经营和发展,在当地深入开展产业合作,向当地提供资金、技术、人员培训,提升当地的发展能力。